公司注冊
Company Registry
改革開放四十年,登(deng)記注冊五大變(bian)
添(tian)加時(shi)間:2018-12-26 有研究表明,人類97%的財富是在過去250年間創造的,帶來250年間財富快速增長的機制就是市場經濟,而推動市場經濟運轉的龐大群體就是企業。
改革開放四十年來,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7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2. 7萬億元,年均實際增長9.5%,企業等市場主體的貢獻功不可沒!
今年10月份世界銀行發布的營商環境報告中,中國總體排名位列全球第46名,首次進入前50名。其中,開辦企業指標大幅上升了65位,排名第28位。現在,投資者開辦企業所需手續、時間和成本大幅減少,通過“互聯網+登記注冊”的信息化應用,一些地方實現了全程電子化的“零見面”辦理營業執照,這在改革開放之初是難以想象的!
一是注冊類型從單一到多樣,滿足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多元化需求。
1978年9月,國務院成立工商行政管理總局,中斷十多年的登記注冊工作逐步恢復。從對旅店業等特種行業開始,對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進行全面登記,對鄉鎮企業按照集體所有制企業登記注冊。由于此時的外資企業觀望試探,數量較少;私營企業沒有政策,處于是否屬于“投機倒把”的爭議之中,民營經濟微乎其微,主要體現為個體工商戶從事的修理、服務和手工業經營等,因此,改革開放初期登記注冊針對的主要是公有制企業。
經過四十年的發展,如今,登記注冊在所有制性質方面,從單一的公有制企業一枝獨秀,到鄉鎮企業異軍突起、私營企業初露萌芽,再到深化國有企業改革、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,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、各種所有制企業百花齊放、千帆競發;在組織形式方面,從政企不分的傳統企業法人形式別無選擇,到聯營、合伙、私營企業形式的各種嘗試,再到現代企業制度的公司制出現,以及合伙企業、個人獨資企業、農民專業合作社,外商投資的獨資、合資、合作以及外商投資合伙企業等形式。投資人可以根據不同的責任承擔方式和治理結構自由選擇,市場主體類型實現了從改革前的產權不清、權責不分,到現在的有限責任、無限責任、有限責任和無限責任并存等多種類的企業管理架構,為市場經濟向縱深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,發揮了積極作用。
二是登記原則從審批制到準則制,充分賦予企業投資經營的自主選擇權。
改革開放初期,設立企業需要到各級政府和各個行業主管部門層層審批,企業沒有辦法不經過任何審批直接到工商部門申請營業執照。隨著計劃經濟過渡到有計劃的市場經濟,和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,登記注冊原則也從審批核準制到核準制與準則制并行,再到設定為行政許可,再到商事制度改革以來還權于企業、還權于社會,真正賦予企業依法自主選擇、自主經營的權利。改革之前,企業的注冊資本、經營范圍等都要經過嚴格審批核準,注冊資本的數額、出資方式、出資時間等都有嚴格要求。
例如2000年前后,成立一個商品批發公司的注冊資本不得低于50萬元,成立股份公司的注冊資本不得低于1000萬元,注冊資本在公司成立之前就要一次繳足,如果以專利權等作為出資,不能超過注冊資本的20%,而且股權、債權等都不可以作為出資。公司的經營范圍發生變化時,要經過審批核準之后才可以變更,否則將被按照“超范圍經營”予以處罰。這些規定,限制了企業的投資能力和經營自由。相比之下,現在成立公司,不再有注冊資本和經營范圍的限制,極大地激發了創業者開辦企業的活力和熱情。
三是法律文件從欠缺到健全,建立了系統完備的登記注冊制度體系。
1979年6月,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會同有關部門聯合發出《關于特種行業企業進行登記管理的通知》,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有關企業登記管理工作的部門規章,標志著登記注冊工作開始進入法制化、規范化建設的軌道。
1988年6月,國務院發布《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》和《私營企業暫行條例》,標志著我國企業法人登記制度的建立,登記注冊工作開始進入制度細分、科學引導、操作規范、有法可依的局面,對私營企業的基本政策也有了明確的法規規定。
1990年代《公司法》《合伙企業法》《個人獨資企業法》等相繼制定,企業類型不斷豐富,滿足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發展的組織類型需求。現在,登記注冊法律制度方面,已經形成了以《公司法》《合伙企業法》《農民專業合作社法》等法律、《公司登記管理條例》等行政法規以及一系列部門規章、規范性文件組成的系統的制度規定。
四是辦理方式上從手工到智能,拓展了“互聯網+登記注冊”的信息化途徑。
改革開放初期,登記注冊為完全的手工操作,企業從登記窗口現場提交手寫的紙質材料,登記人員經過人工查詢和審查后,發放手寫的營業執照。
四十年來,通過打印機、計算機以及登記軟件系統的逐步應用,現在全國已經實現了登記注冊的電子化和登記注冊信息的聯網應用,有的地方實現了全程電子化和“無紙化”登記,申請人可以通過互聯網,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,足不出戶在網上提交申請材料,通過快遞郵寄“零見面”領取營業執照。還有的地方試點創新了“微信辦照”“自助辦照”等。
營業執照的樣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,從用毛筆人工書寫的營業執照,到計算機打印,從在營業執照上加載二維碼來擴充登記注冊信息,直至目前正在制定推廣的電子營業執照,滿足了企業的個性化需求。與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應用發展相適應的,登記注冊監管制度以及與之配套的執法體制得以健全、規范和發展,以企業信用分類管理為標志的監督管理方式創新取得突破性進展,登記注冊信息數據的公示和綜合利用的價值被逐步發現和挖掘。
五是辦事成本從較高到免費,營造了便捷高效透明的市場準入環境。
商事制度改革之前,開辦企業的時間和經濟成本都較高。設立企業環節多,時間漫長,除去辦理各種行政審批的各種成本,登記注冊涉及到的成本也很多。
例如,改(gai)(gai)革(ge)之(zhi)前,設(she)立公司要(yao)滿(man)足(zu)最(zui)低(di)注(zhu)(zhu)冊(ce)(ce)資(zi)(zi)(zi)本(ben)(ben),實繳(jiao)的(de)注(zhu)(zhu)冊(ce)(ce)資(zi)(zi)(zi)本(ben)(ben)要(yao)轉入(ru)專門的(de)銀(yin)行(xing)賬戶,要(yao)由專業機(ji)(ji)構(gou)進(jin)行(xing)驗資(zi)(zi)(zi)并出(chu)具(ju)驗資(zi)(zi)(zi)報告;每個年(nian)(nian)度(du)(du)(du)要(yao)進(jin)行(xing)年(nian)(nian)檢(jian),年(nian)(nian)檢(jian)時要(yao)由專業機(ji)(ji)構(gou)出(chu)具(ju)審計報告;設(she)立時要(yao)按(an)照注(zhu)(zhu)冊(ce)(ce)資(zi)(zi)(zi)本(ben)(ben)數(shu)額繳(jiao)納(na)(na)千分之(zhi)一到千分之(zhi)五的(de)注(zhu)(zhu)冊(ce)(ce)費(fei)(fei),超過(guo)(guo)1億元(yuan)(yuan)(yuan)的(de)部分不予(yu)繳(jiao)納(na)(na),以注(zhu)(zhu)冊(ce)(ce)資(zi)(zi)(zi)本(ben)(ben)為1億元(yuan)(yuan)(yuan)為例,應當(dang)繳(jiao)納(na)(na)登(deng)記(ji)注(zhu)(zhu)冊(ce)(ce)費(fei)(fei)5.5萬(wan)元(yuan)(yuan)(yuan)。2013年(nian)(nian)以來(lai)(lai),全(quan)國通(tong)過(guo)(guo)“放(fang)管服”改(gai)(gai)革(ge)和(he)(he)深化(hua)商(shang)事(shi)制度(du)(du)(du)改(gai)(gai)革(ge),幫(bang)助企(qi)(qi)業免去登(deng)記(ji)注(zhu)(zhu)冊(ce)(ce)費(fei)(fei)、注(zhu)(zhu)冊(ce)(ce)資(zi)(zi)(zi)本(ben)(ben)驗資(zi)(zi)(zi)費(fei)(fei)、年(nian)(nian)檢(jian)的(de)審計報告費(fei)(fei)用等等,降(jiang)低(di)企(qi)(qi)業辦(ban)事(shi)的(de)經濟(ji)成本(ben)(ben)。減少企(qi)(qi)業辦(ban)事(shi)環(huan)節,壓縮企(qi)(qi)業開(kai)辦(ban)時間,將企(qi)(qi)業平(ping)均開(kai)辦(ban)時間從(cong)22.9天壓縮至8.5天,市場準入(ru)門檻顯著降(jiang)低(di)。有(you)關研究(jiu)機(ji)(ji)構(gou)《注(zhu)(zhu)冊(ce)(ce)資(zi)(zi)(zi)本(ben)(ben)登(deng)記(ji)制度(du)(du)(du)改(gai)(gai)革(ge)的(de)經濟(ji)效果(guo)評估與營商(shang)環(huan)境(jing)指標體(ti)系(xi)研究(jiu)》中指出(chu),2015-2017年(nian)(nian)注(zhu)(zhu)冊(ce)(ce)資(zi)(zi)(zi)本(ben)(ben)登(deng)記(ji)制度(du)(du)(du)改(gai)(gai)革(ge)每年(nian)(nian)對(dui)內資(zi)(zi)(zi)企(qi)(qi)業帶(dai)來(lai)(lai)成本(ben)(ben)節約分別為1.02萬(wan)億元(yuan)(yuan)(yuan)、1.45萬(wan)億元(yuan)(yuan)(yuan)和(he)(he)1.87萬(wan)億元(yuan)(yuan)(yuan),對(dui)外資(zi)(zi)(zi)企(qi)(qi)業帶(dai)來(lai)(lai)成本(ben)(ben)節約分別為83.89億美元(yuan)(yuan)(yuan)、123.39億美元(yuan)(yuan)(yuan)和(he)(he)196.77億美元(yuan)(yuan)(yua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