驚人的“5秒法則”
添(tian)加(jia)時(shi)間:2022-07-11俗話說得好: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,其次是現在。古往今來,那些成功者的一個共同特點,就是做事情果敢無畏,想到就做,決不拖泥帶水,一步三回頭。心動不如行動,也只有行動起來,才能不斷接近成功,這是最佳和唯一的途徑。
心(xin)理學家梅爾·羅賓斯在大學時(shi)懶(lan)散拖沓,甚至因為拖欠學科(ke)論文,幾次收到(dao)退學警(jing)告。
為了順(shun)利(li)畢業(ye),梅爾決(jue)定每(mei)天(tian)6點(dian)去(qu)圖(tu)書(shu)館補寫論文(wen)。
然而每當鬧鐘響起(qi),她腦海總會浮現各種不起(qi)床的理由:昨晚失(shi)眠、身體不好(hao)、早上還有(you)其他事……
直到有天,她看到火箭發射時(shi)的轉播(bo)錄像,當播(bo)報員(yuan)從5數到1時(shi),火箭立刻(ke)點火升空。
次日清晨鬧鈴再次響起時,梅爾也試著在心中倒(dao)數5秒,在數到1的瞬間(jian)立刻起床。
憑(ping)借這個方法,她成功克(ke)服(fu)賴床(chuang)的(de)毛病,在規定期限內順(shun)利(li)寫完了論文。
畢(bi)業后,她(ta)將這(zhe)個方(fang)法運用于(yu)生(sheng)活(huo)各個方(fang)面,結果在5年(nian)內(nei)升任教(jiao)授,并且寫出3本暢銷全球(qiu)的著作。
這,就是“5秒法則”的(de)由來。
正如(ru)(ru)梅(mei)爾在(zai)TED演講(jiang)時說(shuo):“如(ru)(ru)果(guo)你(ni)能在(zai)5秒內(nei)決(jue)定開(kai)始,你(ni)就(jiu)能成為你(ni)想(xiang)成為的任(ren)何人。
遇(yu)到想做的事,不要猶(you)豫(yu),倒數(shu)5秒后(hou)果斷行動,你會(hui)發現你的人生(sheng)將大不相同。
1
作家劉潤說:“想到(dao)和得到(dao)之間,隔著一條(tiao)‘做到(dao)’的(de)鴻溝。”
而正是這條鴻溝,將蕓蕓眾生區分開來。
想而不做的人,總(zong)是下(xia)意識認為,往后還有(you)大把時間。
殊不知最好的時機,就在一(yi)分一(yi)秒的拖延中流(liu)散殆盡。
和(he)貝爾(er)同一(yi)天發明電話(hua)的格雷,在面對專利局朋友的催(cui)促時(shi)說(shuo)“再等等吧”,最終比(bi)貝爾(er)晚一(yi)天申請專利,和(he)“20世紀最偉大發明家”的稱號擦肩而過。
格魯希(xi)聽到(dao)滑鐵盧(lu)戰(zhan)場的(de)(de)沖鋒聲后,在面對(dui)催促(cu)出兵救援的(de)(de)下屬時說“再(zai)等(deng)等(deng)吧(ba)”,最終葬(zang)送了拿(na)破侖主導的(de)(de)整場戰(zhan)役,成為法國的(de)(de)罪人。
作家李尚(shang)龍說:“此(ci)時就是(shi)(shi)一切,此(ci)刻就是(shi)(shi)永遠。”
真正能把握未來的人(ren),首(shou)先把握的是(shi)當下。
通用(yong)公(gong)司的(de)CEO杰克·韋(wei)爾(er)奇(qi),在自傳中提過這(zhe)樣一個故事。
杰克曾在走(zou)廊(lang)過道處,聽到兩位同事抱怨公司的(de)報賬流程。
其(qi)中(zhong)一人說(shuo):“這么大的企業,連獨立的財務(wu)系統都沒有,簡直太差勁(jing)了。”
另(ling)一個人(ren)剛想附和,看到(dao)杰克后大驚失色,立刻(ke)向他(ta)低(di)頭道歉。
杰克詢問兩人的(de)姓名以(yi)及所在部(bu)門后,一句話也(ye)沒說便返回自己的(de)辦公(gong)室(shi)。
一周后(hou),就在兩位員(yuan)工擔心(xin)會被解雇時(shi),他們突然(ran)收(shou)到杰克(ke)親自發送的郵件:
“財務系統已上線,歡迎使用(yong)并提出你們的建議。”
原(yuan)來,杰克(ke)在聽到(dao)員工(gong)抱怨后,立刻召集(ji)技術團隊(dui)進行(xing)研(yan)討(tao),當天下午便啟動了財(cai)務系統(tong)的開發工(gong)作。
回顧杰克20年的(de)職(zhi)業生涯,無論(lun)是(shi)對(dui)市場的(de)反(fan)應,還是(shi)對(dui)技術的(de)變革,他總能在做出(chu)正確判斷后,幾乎在同(tong)一(yi)天就(jiu)采(cai)取行動(dong)。
得(de)益于此,通(tong)用一度搶占市(shi)場(chang)先機,從瀕臨(lin)破產逆襲成為(wei)市(shi)值超4000億美元的行業巨頭。
馬斯克(ke)曾說:
“再(zai)絕(jue)妙的想法,放到全(quan)世界幾(ji)(ji)十(shi)億人中,也有幾(ji)(ji)萬人能想到。你(ni)只有想到了就去做,才能搶在他們(men)前面。”
不要(yao)低估等待的(de)傷害(hai),不要(yao)高估時間(jian)的(de)耐心。
少一分行(xing)動前的(de)猶(you)豫,就能早一分靠近想要(yao)的(de)生活(huo)。
2
《圣經》里(li)有一段傳(chuan)奇的故(gu)事。
奔(ben)赴圣地的人們,被一片死海攔住去路。
血色的海面飄(piao)滿死尸,半空黑(hei)霧(wu)迷茫,時有鬼魅低吟,看(kan)上去根本無法前行(xing)。
而當(dang)摩(mo)西踏上海(hai)(hai)面,頃刻間天(tian)朗氣清,死海(hai)(hai)自動向兩側分開(kai),露出一條暢通無(wu)阻的路(lu)。
人生往(wang)往(wang)便(bian)是如(ru)此(ci):當你(ni)猶豫不前,只覺得荊棘叢生;等(deng)你(ni)邁開腳步,才(cai)發現所行(xing)皆坦途。
斯坦福大(da)學曾在(zai)研究中(zhong)發現,人類大(da)腦喜歡保持(chi)穩定的(de)狀態。
當事態變得不確定(ding)時,大(da)腦(nao)會(hui)刻意放大(da)行動的風險,阻止我(wo)們做出(chu)改變。
但只要走出(chu)第一步,就會(hui)發現原本難如(ru)登天的(de)事,其實(shi)能夠(gou)輕而易舉地完(wan)成(cheng)。
前蘇聯科學家柳比歇(xie)夫,曾(ceng)定下一個(ge)規(gui)矩:為(wei)自己做的(de)每(mei)一件事情計時。
每(mei)當計時開始,計時器都像是在提醒(xing)他,時間正(zheng)在拼命(ming)流逝,而你(ni)還什么都沒有做。
于是,柳比歇(xie)夫(fu)不得不逼著自(zi)己,摒(bing)棄所(suo)有雜念,立刻采取(qu)行動。
在他記錄(lu)(lu)了56年(nian)的(de)“時間日記本”里,哪怕(pa)是用在發呆(dai)上的(de)時間,也(ye)有明確記錄(lu)(lu)。
唯獨“猶豫(yu)”這件事,從(cong)來沒(mei)有出現。
看(kan)似困難(nan)無比的事(shi)情(qing),柳比歇夫總是先做(zuo)起來,然后(hou)在行動(dong)中(zhong)遇到難(nan)題,解決難(nan)題。
憑借這樣的執(zhi)行力(li),柳(liu)比(bi)歇夫在(zai)數學、生(sheng)物學、哲學等多(duo)個(ge)領域內都獲(huo)得(de)巨大成就,一(yi)生(sheng)出版(ban)專著(zhu)70余本,累計字數超(chao)千(qian)萬。
奧斯卡最佳影片《綠皮(pi)書(shu)》里,有一(yi)句經典臺詞(ci):
“太多對生活失望的人,都不敢走出第一步(bu)。”
求(qiu)而不得的(de)(de)背后,往(wang)往(wang)不是能力不足,而是對開(kai)始的(de)(de)猶疑(yi),對結局的(de)(de)憂慮。
這樣的情緒非(fei)但于事(shi)無補,還會讓(rang)你不斷消耗自己,陷入情緒內耗。
人與人之(zhi)間的參差,無非就是有人在山窮水盡(jin)面前畏葸不前,有人卻走出了柳暗花明。
3
英(ying)國(guo)威斯敏斯特大(da)教堂(tang)前,鐫刻著(zhu)一段發(fa)人深省的墓志銘:
“我年(nian)輕時夢想改變世(shi)界,可進(jin)入(ru)暮(mu)年(nian)后(hou)卻連自己家庭(ting)也無能(neng)為力。
最(zui)后,我(wo)躺在(zai)病床上意識到(dao),如果我(wo)先從(cong)改(gai)變自己開始(shi),我(wo)可能改(gai)變我(wo)的家(jia)庭;
在家人的幫助(zhu)下,我可(ke)能為(wei)國家做一些事情,說不(bu)定(ding)真(zhen)的可(ke)以改變這個世界。”
這(zhe)讓我想起著名摔跤運動員亞·卡洛(luo)寧。
1988年,亞·卡洛(luo)寧(ning)在(zai)比賽中(zhong)嚴重受傷,癱瘓在(zai)床。
受(shou)傷后的亞·卡(ka)洛(luo)寧遲(chi)遲(chi)不(bu)肯治療,因(yin)為(wei)他(ta)害怕不(bu)完善(shan)的康復方(fang)案,會讓他(ta)永遠無(wu)法重返(fan)賽場(chang)。
他咨詢了數十位知名醫(yi)生,收集(ji)到近百個(ge)康復方案。
一個月后,亞(ya)·卡洛寧(ning)仍沒開始康復(fu)治療,反而在糾結中(zhong)瀕(bin)臨(lin)崩潰。
直(zhi)到照顧他的母親被(bei)診斷出食(shi)道癌,亞·卡洛寧不再執念于重(zhong)返賽場,而是(shi)將(jiang)目標(biao)降低為快速恢復(fu)自理(li)能力。
通過康復治療,他很快能(neng)(neng)借助(zhu)拐杖(zhang)自由活動,這時他對(dui)自己(ji)說:也許我能(neng)(neng)更進一步,把拐杖(zhang)也丟掉。
就這樣,他每獲(huo)得一(yi)點進步,就會(hui)制定(ding)下一(yi)階(jie)段的目標,始終讓自(zi)己走在(zai)康復的路上。
3年后亞·卡洛寧參(can)加摔跤比賽,相(xiang)比當初最好方案預估的(de)恢復時間,還提前了9個月(yue)。
有時(shi)候,我(wo)們(men)太(tai)過執著(zhu)結(jie)果的完(wan)美,害怕可(ke)能的失望,便拒絕一切(qie)開始。
真正厲害的(de)人,從來不是等到所有條件都成熟時才(cai)開始(shi)行動。
欲成(cheng)江海,先(xian)合細流;欲致千里,先(xian)積(ji)跬步。
正如培根對(dui)他學生(sheng)所說的(de)那樣:
“如果真(zhen)有什么所謂的(de)最優方案,那就是‘現在開始’!從你(ni)能做的(de)事(shi)情做起,一刻(ke)也不要耽擱(ge)。”
想,都是問題;做,便有答(da)案(an)。
當你不(bu)(bu)再患得(de)患失,你在行動中拾(shi)掇的(de)(de)每一道微光,都(dou)會在某個意想不(bu)(bu)到的(de)(de)時間(jian),匯聚(ju)成你人生的(de)(de)高亮。
梅爾(er)曾對“5秒(miao)法(fa)則”做出解釋:
“倒數(shu)5秒(miao)后立刻行動,就是不給(gei)恐懼、猶豫、惰性等情(qing)緒以(yi)反(fan)應的時間。
我們(men)只有從這些(xie)負面情緒(xu)中(zhong)解脫,才能真正成為(wei)自己的主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