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事最有(you)水(shui)平的(de)5種(zhong)處理方法
添加時間:2021-09-07
01
遇急事(shi)要“緩(huan)”
《格言聯(lian)璧》中(zhong)說:“處(chu)(chu)難(nan)處(chu)(chu)之(zhi)事(shi)愈宜寬,處(chu)(chu)難(nan)處(chu)(chu)之(zhi)人愈宜厚,處(chu)(chu)至急之(zhi)事(shi)愈宜緩。”
急(ji)(ji)事,總是給人壓力,亂人心智。若心浮(fu)氣躁,急(ji)(ji)于求(qiu)成,往(wang)往(wang)會出(chu)錯。
緩,是先緩平心(xin)態,認真觀(guan)察,理清思路,確定方(fang)案。緩,是給(gei)之(zhi)(zhi)后的行動(dong)一(yi)個準備的時機(ji),以達到事半功倍之(zhi)(zhi)效。
清代周(zhou)容(rong)在他的《春涵堂集》中,記(ji)錄(lu)了(le)一個這樣的故事(shi):
一年冬(dong)天,周容想(xiang)從附近的河港進入縣城,吩咐小童用木板夾捆扎了一大(da)摞(luo)書籍(ji)跟隨。
太陽(yang)馬上就要落山(shan),離縣城還有兩里路。他問擺(bai)渡(du)人(ren):“城門關閉(bi)前,還來(lai)得及嗎?”
擺渡人(ren)打量了一下書童(tong),答道:“慢慢走,尚可;急忙走,就關(guan)上(shang)了。”
周容聽了,認為(wei)他在戲耍他們,便與書(shu)童快步前(qian)行。
走到(dao)半路(lu),小童摔(shuai)了一跤,繩子斷了,書籍也散了一地(di),等到(dao)把書整理(li)捆扎好,前方的城門已(yi)經緊緊關閉(bi)。
周容在文后(hou)自(zi)評:“天下事以自(zi)急自(zi)敗!”
心態決定(ding)行(xing)動(dong),行(xing)動(dong)決定(ding)結果(guo)。
急難成效,事(shi)緩則圓。若遇急事(shi),心態首當安(an)詳和緩,行動也應(ying)穩穩當當。
從容安詳,為處(chu)事(shi)第一(yi)法。
02
遇大事(shi)要“靜”
晚清政治家(jia)翁(weng)同龢,寫過這樣一副對聯:“每臨(lin)大事有靜氣,不(bu)信今時無古賢(xian)。”
每遇(yu)大事(shi),一定于靜(jing)觀中思考,以靜(jing)制動,先靜(jing)而后謀,先謀而后動,問題就可以迎刃(ren)而解,化險(xian)成功。
靜,才能克服人身上的(de)(de)急躁之氣(qi),免被情(qing)緒影響和控制。因為在情(qing)緒的(de)(de)蠱惑下,縱(zong)使是(shi)微不足(zu)道的(de)(de)小事,也能被放大(da)成可以撬動地球的(de)(de)大(da)事。
靜,才能(neng)撥開(kai)雙眼的(de)表象,快速找到問(wen)題(ti)的(de)根源(yuan)和破(po)局(ju)的(de)關鍵(jian)。
沉靜才能沉靜,謀定才能干事(shi),干事(shi)才能成事(shi)。守靜,就是一(yi)個人(ren)磨礪意(yi)志,修身養性的基礎。
03
遇難事要“變”
常聽到的兩(liang)句話:
不撞南墻,不回頭。
一條(tiao)道,走到黑(hei)。
這種(zhong)執著,讓(rang)人佩服,但有時太(tai)過(guo)執著,不懂變通,也會害了自(zi)己。
這世(shi)間萬(wan)物,往往很多都是(shi)迂回曲(qu)折(zhe)(zhe)、循環往復的。人(ren)生在世(shi),一馬(ma)平川(chuan)的時候(hou)(hou)少(shao),曲(qu)曲(qu)折(zhe)(zhe)折(zhe)(zhe)的時候(hou)(hou)多。
如果進了“死(si)胡同”,不妨觀察一下旁邊的(de)出口,也(ye)(ye)看看左右的(de)岔路,但凡不是“歧路”,也(ye)(ye)不是“末(mo)路”,那么就可以考慮踏上去,繼(ji)續前行。
俗(su)話(hua)說:“條條大路通羅馬。”只(zhi)要(yao)初心不變、矢(shi)志(zhi)不移,那就多看結果(guo),少拘泥于過程。
此路(lu)(lu)不(bu)通,就另尋他路(lu)(lu);他路(lu)(lu)不(bu)通,就自創新(xin)路(lu)(lu)。
靈(ling)活機(ji)動的人,往(wang)(wang)往(wang)(wang)可以枯木發芽(ya)絕處逢生;而(er)做事呆板(ban)木訥、不(bu)知變通的人,則常(chang)(chang)常(chang)(chang)浪費掉大好的機(ji)會。
學會變通(tong),才(cai)能困頓(dun)少、生機多,走得通(tong)達。
04
遇爛事要“離(li)”
《智囊》里(li)有(you)句(ju)話說(shuo):“當斷(duan)不斷(duan),反受其(qi)亂。”
生活(huo)中的爛(lan)事破事,仿佛自帶(dai)磁(ci)場,相互吸引。漸(jian)漸(jian)地,你會淪陷(xian)更多的精(jing)力(li),也(ye)難騰出空間去做正(zheng)經事。
“破(po)甑不顧”的(de)(de)故事和(he)西方諺語“不要(yao)為打翻的(de)(de)牛奶哭泣(qi)”有著(zhu)異曲(qu)同工之妙。
為惱(nao)人的爛事和無(wu)法挽(wan)回的破事而(er)一再自尋(xun)煩(fan)惱(nao),無(wu)異于一種自虐。
執(zhi)著于殘局,既(ji)無(wu)法讓(rang)時光(guang)倒(dao)流,也(ye)無(wu)力改變現(xian)狀。與其任由自己(ji)深陷憂傷(shang),不如昂(ang)首(shou)闊步(bu)走出困境。
你要(yao)相信(xin),避免(mian)跌入深(shen)淵的最(zui)好辦(ban)法,是(shi)遠離深(shen)淵。
05
遇順事要(yao)“斂”
山(shan)外(wai)有山(shan),人外(wai)有人。格局(ju)大的人,越是得意時,越是內斂。
曾國藩,在(zai)道光年(nian)間連年(nian)提拔,十年(nian)之間,連升(sheng)十級。
在他升至三品(pin)大員(yuan)以后,按照規定,要從藍色轎子換成綠色,并且可(ke)以增(zeng)加兩名抬轎人員(yuan)。
不久他又升為(wei)二品(pin)大(da)員,按照清朝制度,可以(yi)乘坐八抬大(da)轎了。
但(dan)是(shi),曾國(guo)藩仍然一直(zhi)乘坐之前的藍色轎(jiao)子,除了身邊的護衛不得不增(zeng)加兩名之外,他的轎(jiao)子前,既沒(mei)有(you)引(yin)路官,也沒(mei)有(you)扶轎(jiao)子的人。
曾國藩謹記官場道理:不張揚,不炫耀。
木秀(xiu)于林,風(feng)必摧之(zhi);行高于人,眾必非之(zhi)。
越(yue)是(shi)格(ge)局大的人,越(yue)懂(dong)得謙(qian)虛(xu)低調的人生(sheng)態(tai)度,以(yi)低求(qiu)高,以(yi)謙(qian)自(zi)持(chi),因(yin)為謙(qian)和有禮、虛(xu)心待(dai)人,所以(yi)贏得好口碑,得到支持(chi),以(yi)此(ci)成就自(zi)己。
低調不張揚,才能踏(ta)踏(ta)實實走得遠。